image.png

欧中高企协总会常委在巴黎进行会议

题记:

已届花甲的詹腾凯为周文王108世子孙。他16岁考上大学,1991年获法国奥尔良国立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在法国科研机构从事结构力学研究多年,且一直担任欧中合作组织(OCEC)执行主席。2000年回国创业,创立法国巴士德门业集团,该集团是中国门业三大高端品牌之一,詹腾凯一直担任集团总裁职务。巴士德门业集团专业生产工业门、民用门、商用门、医用门及物流设备和停车设备,在全国有七个工厂,是中国门窗行业三大品牌,主要客户均为世界500强企业。

从山村少年到行业领袖,詹腾凯的人生跨越了贫困、学术、商业与教育多个维度。他的故事证明:原始动力决定起点,顺势思维决定高度,而使命感激发的持续行动,才能成就真正的行业引领者。如今,他仍在推动欧洲和中国的合作、培养下一代创业者。正如他所言:“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走了多远,而在于你点亮了多少人的路。”

本次采访,我们将走进他的成长历程、创业哲学与行业洞察,探寻一位行业领袖的思维密码。 

image.png

 詹腾凯近照

image.png

image.png

詹腾凯的福建宁德农村老家

原始动力与命运感,从生存压力到顺势而为

1963年,詹腾凯出生于福建宁德一个海拔400米以上的海边农村,家中八个孩子,他排行第四。童年记忆里,贫困与劳作是生活的主旋律。 

“每天上学前要砍柴,放学后要挖野菜,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管我们。”他回忆道,“中午只有1个半小时休息时间,我10分钟吃完饭就往山上跑,晚上借着厕所的灯光或煤油灯学习。”“砍柴少年”的大学梦,贫困是最狠的鞭策。

在当时的农村,大学录取率不足1%,而詹腾凯所在的村镇,200多人中只有他一人考上大学。他坦言:“我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必须逃离贫困’的执念。”这种从苦难中逼出来的自驱力,成为他日后面对挑战的核心动力。  

16岁时,詹腾凯考入淮南矿业学院采煤专业,但他并未被专业限制,“我相信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大学期间,他主动“加码”学习,泡在图书馆做基米德维奇的2万道数学题,甚至在数学竞赛中击败数学系学生夺冠。 

这种超额努力为他赢得了导师周世宁院士的推荐,争取到公派法国留学的机会。然而,由于法国煤矿资源稀少,他不得不转学结构力学。从采矿到力学的跨越,本质是“用勤奋弥补选择的局限”——无论什么专业,扎实的基础和主动求变的意识,才是破局的关键。

image.png

詹腾凯大学时期的班级合照,第一排左二为詹腾凯

破局逻辑,应对全球挑战的战略迭代

image.png

在接受采访中,詹腾凯多次提到“原始动力”与“命运感”的关系。原始动力源于童年“不想像牛马一样活着”的渴望,而命运感则是在成长中逐渐形成的使命感。 

“在法国从事研究工作期间,我本可以选择安稳地度过每一天,在科研的轨道上按部就班地前行。然而,中国改革开放的消息传来,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动了我心中那片创业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我清晰地意识到,回国创业是我基于时代发展、个人抱负而做出的选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之举。”尽管最初因国籍限制未能进入军工领域,但詹腾凯发现了自动门行业的空白,并迅速切入。

2000年,詹腾凯回国创立法国巴士德门业集团,填补了中国高端自动门技术的空白。但创业初期的三年,堪称“生死考验”。“第一年全部资金投入研发,没有任何收入;第二年产品成型,却无人问津;直到第三年,企业才开始有收入。”他坦言,“大部分企业都倒在了这个阶段。”支撑他坚持下来的,是技术自信与使命感。

image.png

image.png

詹腾凯的巴士德创新及生产的产品

当时,中国工业门领域只有简易推拉门,高速自动化门完全依赖进口。巴士德门业的崛起,不仅打破国外垄断,更推动行业从零发展到年产值数千亿、就业数百万人。 

詹腾凯不仅事业成功,而作为家庭角色,孝敬父母、疼爱妻子的詹腾凯也从没出席孩子的成长,陪伴与塑造则成为他们的教育理念,对于两个性格不同的孩子,詹腾凯夫妇使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培养方法。

对于大儿子詹飞龙,他们并没有按照成系统的特定的培养方法去培养他,从小到大他属于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他现在是在法国雷诺公司总部的高级工程师,从事自动驾驶研究的相关工作。而对于次子詹天佐,从三岁开始便采用了系统的培养理念。七岁已能熟背200个科学家故事,九岁自主推导出勾股定理,14-16岁连续三年获法国中学生数学冠军,17岁获德国国际青联数学竞赛冠军,18岁获荷比卢三国奥林匹克数学冠军,19岁被法国国防大学-巴黎理工学院录取,20岁获法国大学生数学联赛前三名。这些实践证明,早期志向培养与科学训练结合,能极大激发孩子潜能,也印证了詹腾凯著作《造子成龙》中“系统培养优于自然成长”的核心理念。

image.png

詹腾凯大儿子詹飞龙

image.png

 詹腾凯小儿子詹天左

创立“欧中高企协”,搭建世界资源桥梁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詹腾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维,与法国团队一起创立了欧中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简称“欧中高企协”),为全球企业搭建起了一座沟通与合作的桥梁。

欧中高企协的前身是法中经贸协会,在国家高度重视高新技术发展的2012年至2019年期间,随着业务的发展和视野的拓展,詹腾凯与法国团队重新注册了欧中高新企业协会,并逐步明确了其发展方向和定位。如今,在总会联席主席詹腾凯与总会秘书长肖灵艳的推动下,协会的版图不断扩张,不到一年时间,在欧洲设立了约20个分会,国内有近20个联络处,非洲、亚洲也分别拥有十几个分会,覆盖了四五十个国家和地区。

协会的核心目标清晰而坚定,即“走出去”与“引进来”。一方面,它积极助力中国企业拓展全球市场,为其对接海外丰富的资源与项目,帮助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另一方面,也协助欧洲及国际企业落地中国,让它们能够充分享受中国市场的巨大潜。

这一宏伟目标,离不开詹腾凯提出的“百渔理论”,该理论指出每个人拥有的100个职业相关人脉中,99%的资源常常处于闲置状态。而协会通过搭建“全球鱼塘”这一全球化平台,让每个参与者能够通过协作激活这些闲置资源。例如,十名企业家各自召集100人,就能形成一个千人网络,再通过交叉合作实现资源的裂变。这一理论借鉴了邓小平“猫论”的务实逻辑,更加强调“群体协作”。它不追求个人单干的效率,而是通过团队的力量让每个参与者共享成果,在全球化竞争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詹腾凯在中国的工作照

聚焦非洲市场,为年轻人创业指明方向

除了在欧中高企协发展上有着不斐的成绩,詹腾凯还高度关注非洲市场。非洲53个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丰富的资源以及较低的开发度,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安全问题却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未来,协会将针对非洲的安全需求,结合自身的资源网络,探索符合当地特点的发展模式,推动中非企业在低空经济、智能装备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在创业热潮席卷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詹腾凯对年轻人创业持谨慎态度,尤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他更强调理性评估自身条件。对于那些因生计所迫必须创业的年轻人,他给出了宝贵的建议。

资金储备是创业的底线,创业绝非“空手套白狼”,即使是轻资产项目,也需要预留足够的运营资金。詹腾凯以自己创立巴士德门业的经历为例,他指出,“只有前期有资金支撑,才能熬过行业认知空白期。同时,创业者要用‘差异化思维’切入市场,在红海市场中找到‘人无我有’的独特卖点。”创业初期,创始人要亲力亲为打磨模式,深入一线发现技术落地的细节瓶颈与用户真实需求。

此外,主动链接成功企业家或行业导师也至关重要,他们的经验能帮助创业者规避90%的常见风险。在团队建设方面,初期团队应控制在5人以内,核心成员需具备“一人多岗”能力,待商业模式跑通后再逐步扩张。最后,要警惕合作陷阱,创业初期尽量“单干”或选择知根知底的合作伙伴。

詹腾凯认为,创业是“九死一生”的选择,年轻人若没有破釜沉舟的准备,不妨先积累行业经验、建立人脉资源,待40岁前后再启动创业。那时的认知深度、资金储备与抗风险能力,才是创业成功的真正基石。

詹腾凯凭借出色的领导能力与深刻的见解,在欧中高企协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为协会的发展规划清晰航线,推动其稳步前行。

在访谈最后,詹腾凯感叹道:尽管早已在国际舞台上纵横驰骋,但他始终记得福建宁德山村的那缕炊烟和年少时在煤油灯下苦读的时光。作为海外华人,他始终将祖国的发展视为己任,将家乡的变迁挂在心间。他说:“无论走到哪里,我的根都在中国。”

如今,虽为法籍华人的他通过欧中高企协为中外企业搭建合作桥梁,并用行动诠释着海外华人的赤子之心——无论身跨多少个领域,心中始终燃烧着对祖国的热爱之火,那是一种跨越山海的深情,更是一种刻进血脉的使命担当。这份爱,让他的“斜杠人生”有了最温暖的底色,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华儿女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供稿单位:欧中高企协 文/李春蕾 胡晴 肖灵艳)

image.png

詹腾凯在中国的工作照

image.png

右一为协会联席主席,右三为协会联席主席欧杜爷的父亲


标题:从行业拓荒到全球布局——专访欧中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主席詹腾凯

地址:http://www.clctq.com/news/33416.html

心灵鸡汤: